勇敢的信仰——张大卫牧师


1. 的受罗马总督非斯都的

张大卫牧师通过《使徒行传》25章至26章所记载的保罗审判过程,引领我们深入默想上帝的摄理,以及耶稣基督的福音如何在人的历史中展开。在这段经文里,保罗实际上已经在此前的审判中被宣告无罪或至少“无可定罪”,但新任总督非斯都上任后,犹太教领袖们再次对保罗发起控告。然而,这一切都在上帝的计划之下,最终成为把保罗送往罗马、进一步拓展福音的工具。

张大卫牧师首先探讨罗马各任总督的存在及其个性。尽管他们在行政和军事上拥有强大的权力,但有些总督的暴虐统治、税收剥削和暴力行为,常常与犹太百姓爆发严重冲突。令人惊讶的是,非斯都并没有轻率地将保罗交到耶路撒冷。犹太人曾恳求“再次把保罗送回耶路撒冷”,意图让隐藏的刺客在途中杀害他,但非斯都坚持“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给人定罪”的罗马法律基本原则。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绝非偶然。即使身处罗马帝国以铁腕统治的时代,非斯都却在这关键时刻守住了最起码的法律底线,这正是上帝为了带领保罗前往罗马而在暗中运行的结果。

在此背景下,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那句“我向该撒上诉”(参《使徒行传》25:11)的宣告至关重要。保罗藉此躲避犹太人的袭击和刺客的威胁,更是为了回应主在耶路撒冷对他说“你必须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参《使徒行传》23:11)的应许,积极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罗马公民权。身为犹太人、又是罗马公民的保罗,善用这双重身份,使之成为传福音的绝佳工具。张大卫牧师特别强调,保罗并不是只为保全自身安全或逃避痛苦而提出上诉,而是清楚意识到“这是上帝已经预定的道路,也是复活的耶稣所赐给他的使命”,因此心甘情愿地顺服。换言之,这并非简单的“为申冤而上诉”,而是“我必须前往罗马,完成福音使命”的坚定宣告。

张大卫牧师在这里再次指出,“上帝的绝对计划(providence)早已成就”。无论非斯都这位总督性格善恶如何,无论他的政治野心为何,上帝都能借用“没有确凿罪证就无法定罪”这一法律原则来保护保罗。通过这个过程,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试炼或苦难,都应当带着属灵的眼光看待。即使是我们看似偶然的遭遇,也在上帝精妙的主权之下;即使这个世界充满无情的权势,也无法阻挡上帝救恩计划的实施。保罗在受审的场景正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指出,这段情节并非“为保罗个人雪冤的审判”,而是“上帝为完成福音旅程所设定的关键工具”。虽然新任总督非斯都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于该撒利亚重新审问保罗,却找不出任何罪证。犹太人指控保罗违背律法、玷污圣殿、反叛该撒等,但均无证据支持。这既由于保罗的确清白无罪,也因为上帝要把保罗送往罗马法庭的旨意非常明确。张大卫牧师特别提醒我们,应当留意“审判”本身在此竟成为“福音宣讲的场合”这一反转场景。

最后,张大卫牧师提到当非斯都“找不到罪证”却仍想讨好犹太人,于是试探性地问保罗:“你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受审?”保罗立刻决心向该撒上诉,这被视为重大的“信心之举”。在耶路撒冷,已有人公然策划暗杀;而罗马公民拥有向该撒上诉、在皇帝面前受审的权利。保罗的选择不仅让他逃脱犹太人的所有攻击和阴谋,更让他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甚至在罗马皇帝面前为福音作见证。

张大卫牧师在这一幕中,特别谈及传扬耶稣基督的人应有的态度。当我们面临困境或阴谋时,不是陷于沮丧或惧怕,而应仰望上帝早已为我们开辟的道路,并以信心顺服。保罗向该撒上诉并不是懦弱或胆怯之举,而是“我要走复活主所预备的道路”的勇敢奉献。张大卫牧师由此鼓励我们:当面对人生中各种“十字路口”,即便遭遇委屈或艰难,只要我们确认那是上帝所许可的道路,就一定会带来福音的扩展与上帝旨意的成就。这是我们应当持守的属灵洞见。


2. 基帕王百尼基面前的最后见证

在《使徒行传》25章末尾和26章,亚基帕王与百尼基登场时,张大卫牧师指出,他们是希律王族的最后后裔。犹太王国在罗马的统治下已近消亡,当年耶稣诞生时的希律大帝,以及随后的一些分封王、包括杀害使徒雅各的亚基帕一世等,这条暴力世家血统正延续至此。这位亚基帕二世与他的妹妹百尼基之间,不仅有被人怀疑的近亲关系,也纠缠着罗马政治的利益算计。然而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保罗正是在这个邪恶、腐败家族最后一位王的面前,宣告了福音的最高峰。

张大卫牧师注意到,亚基帕二世说“我也想亲自听听保罗”(参《使徒行传》25:22),此时实际上非斯都已经认定“此人并没有该处死或监禁的罪行”。虽然走了“审判”的形式,实质上更像一次公开听证会。而保罗就借此机会,将其化为福音传扬的舞台——在总督非斯都、犹太王亚基帕、身旁的百尼基,以及众千夫长与要员面前,保罗并非站在“罗马的法庭”之下,反而彷佛立于“上帝的法庭”之上,大胆地见证复活的福音。

在这幅图景里,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详述自己蒙恩得救的经历——《使徒行传》中三次记录了保罗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复活主的事(分别见于9章、22章、26章),其中在26章引用了“用脚踢刺是难的”这句独特的话(参《使徒行传》26:14)。张大卫牧师解释,当保罗逼迫信徒时,实际上上帝早已拣选他;保罗的抵抗徒劳无功,只会让自己受伤,这正是一种“无法成功的对抗”。而当复活的主对保罗说:“你为什么逼迫我?”(参《使徒行传》9:4;26:14)的时候,保罗不只是惊恐,更是存在被彻底震撼,其悔改不只是认错,更是对基督亲自向他显现的救恩事件的完全降服。

张大卫牧师回顾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这样勇敢地见证:“我要拯救你脱离百姓和外邦人;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参《使徒行传》26:16-17),并宣告“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参《使徒行传》26:18)。这不只是对保罗个人的呼召,也是今天所有传福音之人的共同使命。张大卫牧师指出,“悔改归向神”并非只对犹太人说的,而是面对包括外邦世界在内的所有“需要上帝救恩的人”所发出的呼吁。

然而总督非斯都听到这些就大声喊道:“保罗,你疯了吧?你学问太大,反倒使你疯了!”(参《使徒行传》26:24)。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段对话反映了保罗的宣讲带来的强烈冲击:向罗马总督宣告“耶稣的复活”和“上帝的摄理”,对一般世人而言几乎匪夷所思,以至被人说成“疯了”。保罗却坚定回答:“我不是疯了,我说的乃是真实清醒的话”(参《使徒行传》26:25),丝毫没有退让。相反,保罗直接问亚基帕王:“你信先知吗?我知道你是信的。”(参《使徒行传》26:27),强调“耶稣从死人中复活,并向以色列和外邦人宣告光明的福音,这本就是摩西和先知所预言之事。”

这时亚基帕王回应道:“你想一点点劝我就做基督徒啊?”(参《使徒行传》26:28),张大卫牧师在其中看到了奇妙而讽刺的胜利。具备巨大世俗权势的王,竟然在一个戴着锁链的囚犯面前说出“你想传福音给我吗?你想叫我也成为基督徒吗?”这其实意味着保罗在灵里已经完全得胜。保罗回道:“无论是多是少,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也愿所有听我今日说话的人,都能像我一样,只是不要像我有这些锁链”(参《使徒行传》26:29)。张大卫牧师对此评论道:表面上,保罗被捆绑,亚基帕王看似拥有自由与权势;但从上帝的角度看,保罗才是真正自由的得胜者,他满有生命的福音确信,无论站在哪个审判席上都能继续作见证。而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亚基帕王,却深陷于罪、阴谋与堕落之中。世人的眼睛看见的是囚犯的锁链,然而在上帝眼中,保罗乃是真正的自由人和胜利者。

最终,亚基帕王也下结论:“这人并没有犯什么该死或该绑的罪”,“他若没有上诉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参《使徒行传》26:31-32)。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等于是最高层也正式承认保罗无罪,并开启了保罗去罗马的道路。犹太最高掌权者也无法找出保罗的罪,这位福音的见证人打破了一切政治陷阱与暴力阴谋,得以继续前行。至此,保罗更加清晰地领受那“要在罗马皇帝面前见证福音”的使命。张大卫牧师解释,这便是上帝在历史中运行的方法——“透过软弱和被囚的人,展现出刚强与真正的自由”,让福音流传到世界的中心,这是上帝在爱中所彰显的主权。


3. 上帝的绝对的勇敢信心

张大卫牧师在总结时指出,《使徒行传》25章和26章的核心,是“上帝的绝对主权”与“保罗的勇敢信心”。这两章以“审判”为叙事形式,但其实更像保罗在各大权威及众听众面前作“巡回布道”的过程。犹太领袖层层谋害、罗马总督的政治算计、希律家族复杂的罪性和王位之争,虽然看似错综复杂,但上帝的救赎计划仍牢牢掌管一切。而保罗正因看透这一事实,才能无比刚强,不为外在权势所动摇。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旧约的预言,特别是摩西与先知关于弥赛亚受苦与复活的预言,在耶稣基督里完全应验;保罗就是那“亲眼见过复活主”的使徒。这里的“复活”不仅是一件历史事实,更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决定性事件,是先知们所盼望的“新时代来临”的标志。保罗亲身经历到复活的主,因此拥有不可动摇的确据,任何外在权势都无法撼动这一点。张大卫牧师借此提醒今日的基督徒,应当牢牢抓住自己所信的真理,在世人的讥笑和逼迫面前仍然屹立不摇。

同时,张大卫牧师强调,本段经文也揭示了“传福音的本质”。即使是在王面前,保罗的信息依然不打折扣,不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同样的信息:悔改吧!因为上帝的怜悯和恩典已经在耶稣基督里降临,不要拒绝它。无论是王、公侯、千夫长或官长,还是贫穷饥饿的百姓,所有人都必须在复活的耶稣面前谦卑下来。张大卫牧师再次提醒:为成就这一点,上帝允许保罗经历诸多困境与刑罚,但这些苦难反倒成为使更多人听见福音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内心的意识:“我所传的福音乃是宇宙真理,并非在暗处行的私事。”公元66年犹太人发动对罗马的战争,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摧毁耶路撒冷圣殿,公元73年马萨达要塞的最后抵抗军自尽收场——回顾这些历史事件,可知人类历史的巨大漩涡从不是只凭人力与计划在运转。张大卫牧师指出,“历史是上帝所驾驶的巨大车轮”,其间上帝按祂的摄理使用圣徒。对保罗而言,虽然经历许多痛苦,最终却走向完成使命之路,这正是本信息最重要的高潮。

张大卫牧师呼吁我们再思:“明明已经证明保罗无罪,却仍要让他去罗马皇帝面前受审,这看似令人费解的局面,其实是宝贵的传道契机。”对于属上帝的人而言,那些“委屈的处境”常常正是“上帝完美的带领”。正如诗篇与箴言多次提及:“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但耶和华指引人的脚步。”在该撒利亚、在耶路撒冷,在亚基帕王面前,保罗都不断宣告:“福音已经完成;我并非疯了,而是理智清醒地宣讲最真实的真理。”这是“锁链可以束缚肉身,却无法禁锢灵魂”的铁证。

张大卫牧师在结尾敦促每个信徒深思并应用保罗的审判过程。我们虽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同形式的捆绑或不白之冤,但只要仍处于上帝掌管的历史核心,就当为耶稣基督的复活作见证,并宣告悔改与救恩,绝不可退缩。保罗曾屡遭暗杀威胁,又在总督和王面前被嘲笑是“疯子”,却依然热切作见证,这绝非仅限于某个时代的特殊故事。历世历代,那些不认识福音的世人,也常常误解或迫害基督徒。然而,如同保罗最终还是被带往罗马一样,基督要成就的旨意决不会落空。

最后,张大卫牧师呼吁我们当在这结论前献上祷告:求主赐给我们能在任何苦难中依然忠实传福音、坚守使命的属灵勇气。正如保罗虽被捆绑却说:“我向神所求的,无论是你,或是今天一切听我的人,都能像我一样,只是不要像我有这些锁链。”我们要将自己所拥有的属灵自由和复活的喜乐传递给这世界。或许我们看起来缺乏政治权势与世俗力量,但在上帝的绝对主权之下,却能与祂同享最深的喜乐与荣耀。

张大卫牧师总结指出:“无论人如何抵触,或最终顺服,上帝都会使人走上祂的道路。与其徒然地用脚踢刺而自受伤害,不如完全降服在上帝的带领之下。”这正是当年在大马士革路上被主大光照耀的扫罗,问出“主啊,你是谁”的那一刻,也是听到“你为什么逼迫我”时,他毅然降服,并且立志“为这位复活的主而活”的开端。这样的决断一直延续到他站在亚基帕王与非斯都面前,并一路带领他前往罗马,最终在世界史上燃起福音的烈火。直至今日,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同样的呼召;若我们是真正被基督宝血赎买的子民,就当毫不犹豫地抓住这福音。这样,我们便能在生活中重现《使徒行传》26章所见证的“虽被捆绑却仍自由”的保罗那伟大的末段见证。

愿我们也能如此,阿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