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西马尼园—张大卫牧师

张大卫牧师在当代基督教界展现了独特的事工轨迹和神学见解,尤其在深入研究并默想圣经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基督徒的生活和教会的使命。他通过多篇著作和讲道阐明,耶稣基督的福音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灵性更新上,更应该扩展到教会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层面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以《约翰福音》第18章1节到11节里记述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这件事为中心,对基督教的本质、基督徒生命的目标以及教会应当迈向的方向,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此外,他并不忽视圣经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与神学意义,同时也不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这种问题意识与他持续强调的“福音的主动性实践”相互呼应。《约翰福音》18章1到11节让我们看到了走向十字架的耶稣,以及站在祂身旁的门徒们。当教会和信徒在现实的困境和罪恶的结构面前时,这段经文也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段经文绝非对历史事件的单纯记载,而是对任何时代的教会和信徒,当他们效法耶稣走向十字架之路时,必然要面对的信仰张力和抉择的生动写照。

在他的核心论点中,有一点尤为突出:耶稣基督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决断”选择了十字架的道路。在《约翰福音》18章1-11节中,即使耶稣明知自己即将被捕,仍然渡过汲沦溪去往客西马尼园。一般人在面临危险或死亡时会逃避或逃跑,而耶稣并没有躲藏,反而坦然地走到前来捉拿祂的人面前。祂说出“我就是”的话语,表明祂对自己身份和使命的清晰认知,也展现了《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想要强调的:耶稣并非被动地被捉拿,而是主动地把自己交出来。张大卫牧师在这一幕里看到的,正是“对上帝的绝对信赖与顺服”,并认为这是当今教会和信徒必须牢牢抓住的信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为了坚守信仰,必须直面挑战甚至不幸,而非仅仅选择回避。对此,他常说:“有时并非逃离困境才能保全信仰,反倒像耶稣那样积极地承担,才能让信仰更加深厚坚固。”所以,在他对《约翰福音》18章的讲道中,常常强调耶稣决断背后的福音悖论:耶稣甘愿将十字架的耻辱当作喜乐(参见《希伯来书》12章2节),这条道路对人而言固然艰难,却同时是彰显神大能的途径。

接下来,我们可透过张大卫牧师的解读,更具体地探讨耶稣此种决断和顺服的意义。首先,他认为十字架是“以死亡胜过死亡之处”。因为人类的罪及其带来的死亡结果是人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所以身为神的耶稣基督亲自取了与我们相同的“血肉之体”(参见《希伯来书》2章14节),借由死亡击碎了死亡的权势。在客西马尼园,耶稣说:“我岂不喝我父所给我的杯呢?”这表明这救恩的伟大进程本是有意策划的。也就是说,耶稣并非被政治或宗教阴谋冤枉地牺牲,而是为了从罪与死亡中解放人类,甘心顺服神的旨意。张大卫牧师对此过程中的“悖论之美”非常重视。从世俗的角度看,十字架像是一种失败,但福音的能力正是在此彰显——看似失败之处反成胜利之门。他把这形容为“神国度的悖论逻辑”,即外表似乎毫无助力的牺牲,却在属灵层面成就了最终的胜利。耶稣被捕与被钉十字架的事,因而成为“救赎史上的转折点”。

在强调十字架悖论的同时,张大卫牧师将彼得的“人的勇气”和耶稣的“信心之勇”加以区分。《约翰福音》18章10节记载,彼得拔剑砍下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耳朵,似乎表现了极强烈的护主心。然而,在人看来或许正义且勇敢,但耶稣却要彼得“收刀入鞘”,并宣告顺服天父所赐之杯才是真正的顺服。张牧师指出,这段情节说明基督徒的信心,并不是单纯的“正义行动”或“自我义气”的展现,而是要“选择神所要的十字架之路”。为伸张正义而动用武力,或以击败敌人的方式赢得胜利,这些都非耶稣所走的道路。耶稣反倒为罪人代赎,借此从根本上斩断了罪和死亡的权势。张大卫牧师一贯强调:“依靠武器对抗,无法解决罪与死亡的根源问题。”因为属灵的胜利是在神的爱与公义交织的十字架上达成的,短暂的正义若仅仅依靠人的手段,并不能成为福音的根本性解答。

张大卫牧师将这一信息延伸到现代教会与信徒在社会中的服事与奉献。他提醒教会,当面对世间的罪恶与不义时,仅凭“人的义愤”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滋生新的暴力或分裂。因此,他所倡导的实践是“在生活中彰显的福音”。像耶稣那样为罪人舍己,让神overturn(扭转)恶之根源的方式成为教会效法的榜样。换句话说,不是借暴力或强制来改变社会秩序,而是通过在十字架上显明的牺牲之爱,让一种新的秩序得以出现——这才是真正符合福音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那份坦然无惧的姿态,“我就是”的宣告,象征教会在世上勇敢展现“光与盐”本质的基本模式。如果教会能够甘愿牺牲,基督徒个人也将基督之爱落实于日常,那么张大卫牧师相信,教会终能获得足以抗衡世间结构性邪恶的力量。

进一步来说,他认为客西马尼园这个事件在实际信仰层面上,至少呈现了三大要点。第一,那些原本应当举起“真理之光”如同灯和火把的人,却反而拿着这些光明的器具来寻索并杀害耶稣,警示我们当防范宗教形式主义与制度体系所可能犯的错误。原本该敬拜神、传扬福音的大祭司与法利赛人,却因政治和世俗利益而排斥耶稣;今天的教会也很可能随时落入同样的陷阱。第二,耶稣说出“我就是”这句话时,蕴含着哪怕死亡之势也无法使祂退后的神圣权柄与威严,这亦是当教会面对世界的恐吓或逼迫时,能够彰显出的信仰勇气。第三,当耶稣责备彼得“收刀入鞘”时,也为教会如何应对世界提供了根本态度——非暴力与人性之热血,而是借着神所赐的爱与恩典,以及牺牲的实践来改变世界。张牧师指出,这三点要素在教会历史上不断被重申,韩国教会也应严肃反思并遵循这一教训。

此外,张大卫牧师主张要效法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态度,让每个信徒都能主动承担十字架之路。对他而言,真正认识福音,不仅在于对教会传统或神学知识的接受,更意味着生命被福音所改变,并使这种改变积极影响他人。就如同耶稣主动挺身保护门徒一样,教会应当先关注群体中软弱的成员,为了他们的复原付出必要的牺牲。这在社会层面上也意味着教会理应寻找并帮助痛苦的人,让他们重获有尊严的人生。正是在此脉络下,张牧师常常提及《加拉太书》6章2节“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他认为这正与客西马尼园中耶稣被捉拿时的态度相契合:耶稣不仅保护了门徒,更甘愿背负全人类的罪。而对于信徒而言,“彼此担负重担”,就从关怀他人小小的痛苦与责任开始。

至于当代教会如何落实这一讯息,张大卫牧师给出了一些方向。比如,在教会从事社会服务或宣教活动时,不能只是以施舍和恩赐的姿态居高临下,而要秉持与所服事群体“同路同行”的精神。正如耶稣常和门徒在客西马尼园聚集(见《约翰福音》18章2节),教会也应该在共同体的联结中彼此关怀、分享与照顾。张牧师留意到,客西马尼园既是耶稣借祷告完全顺服神旨意的地方,同时也是祂与门徒深切相交之处。这意味着经历神同在、顺服祂旨意的灵性操练,不该止于个人层面,也要在团体中进行。因此,他主张只有当教会内存在活跃的祷告、交通以及彼此服事的小组时,客西马尼园才真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属灵所在地。

张大卫牧师认为,教会从内部恢复客西马尼园的属灵氛围,能为信徒提供直面十字架之路所需的“属灵肌肉”。彼得虽热情满溢到拔刀相向,但在耶稣被捕并受审的过程中,还是三次否认了主(见《约翰福音》18章15节以下)。对此,张牧师指出:“人的热心往往容易转变为沮丧和背叛,唯有在话语和祷告中经历操练的灵性,方能在患难中扎根不动摇。”所以,他呼吁教会在鼓励信徒“行动”以前,必须持续宣讲“藉着话语和祷告来武装内心”的讯息。彼得挥刀的举动虽是再人性不过的冲动反应,可是耶稣却在那一刻仍然坚定“要喝父所给的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正是“人的热血”和“顺从神旨意的生命”之间极大的鸿沟。因此,为避免信徒重蹈彼得的覆辙,教会应该帮助他们在话语上扎实根基,并通过祷告磨练心志。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信徒“行动”的价值,也不认为教会可以对世间议题漠不关心。恰恰相反,他深信福音的实践乃是圣经极为重要的教导,只是这实践必须发自基督的心肠和动机。就如同那些拿着火把与灯笼,以及武器前来捉拿耶稣的人,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光亮去照亮真理与带来革新,结果反而成为背弃与杀害真理的工具。张大卫牧师因此警醒教会:即使打着福音的旗号,也可能做出与福音背道而驰的事。这意味着当教会在社会上推展事务或发声时,必须反复自省:“这真是耶稣所指示的道路吗?”“我们所宣讲的正义与革新,是不是真正的福音本质?”他还提到历史上教会一些黑暗面,如“十字军东征”等曾经以暴力方式滥用福音的事例,告诫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信仰应当让人“收刀入鞘”,而不是拨剑出鞘;教会应当以牺牲之爱改变世界,这才是福音的根本。

因此,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的是:“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而是凭圣灵的带领来事奉”。在《约翰福音》18章里,耶稣的态度正是完全依赖圣灵的大能并顺服神的旨意之典范。每当他引用这段经文,也会联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汗如血滴”的场景(见《路加福音》22章44节)或记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中的客西马尼园祷告。虽然《约翰福音》18章并未详细提及这些,张牧师却提醒我们,耶稣之所以能决定走上十字架,乃是祂通过祷告寻求圣灵的帮助、在痛苦中作出的抉择。也因此,他指出,如今教会在推进福音事工时,若只靠个人热情或知识,终究是不够的,唯有仰赖圣灵的智慧与能力才能行得稳妥。他举例说,当教会在当地开展慈善工作或服务时,不应该只追求规模和声势,而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带着耶稣怜悯的眼光与心肠关爱别人。

延伸开来,张大卫牧师在谈到客西马尼园耶稣被捕的情节时,也强调犹大这个人物曾经“蒙受主极大的爱与教导”。《约翰福音》18章2节提到:“那里是耶稣和门徒常去的地方,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个地方。”这说明犹大并非一个对耶稣一无所知的局外人,反而是时常聆听耶稣教诲、见证过祂神迹的人,却因三十块银子而背叛了老师。张大卫牧师借此强调:“领受福音的恩典,并不代表人就一定会做出正确选择。”在信仰群体里,即便上帝的话语被宣讲、真理被教导,个人最终也可能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由此他提醒教会,不要只关注外在人数增长或丰富节目,而要真诚地陪伴每位信徒,透过彼此代祷与贴心劝勉,更多地照顾他们的内心状况。犹大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即使经历过主的教训和恩典,也可能因私欲或世俗动机而背叛耶稣。因此,教会有责任关注信徒的属灵状态,持续检视并在相互督促中共同前行。

在此,张牧师提出教会共同体要恢复“属灵家庭”意识。家庭不仅是彼此了解对方的弱点,也可能在其中互相受伤,但最终仍在责任与照顾的关系中共同成长。教会亦是如此,不应只是人来人往、礼拜完就散去的“匿名聚会”,而应当是每个人对彼此灵命负有责任的共同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仅是传道人与教牧人员,所有信徒也都参与代祷和服事。他时常提及客西马尼园中耶稣吩咐门徒“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参见《马太福音》26章41节),但门徒却困倦睡着,以致错过了那个关键时刻。由此可见,教会必须反省自己是否真是“警醒祷告”的群体。不是靠增加活动或崇拜节目就能带来真正的灵性觉醒,而是要塑造信徒“与神同心、与邻舍同情”的祷告文化。

张大卫牧师也把《约翰福音》18章中凸显的耶稣“主权性行动”与教会的领导力相连。耶稣本可不被捉拿,却仍然主动说:“我就是。”由此展现了真正的领导力应以照顾群体益处优先,甚至甘愿承担牺牲,而非自我保护或谋求私利。他批判教会为了自保或追求好处而与世俗权力勾结,抑或以强硬的方式管控内部,这些都背离了耶稣所示范的神圣权柄。他说:“福音是凭借爱与牺牲彰显真正权威的。”这是教会领袖和传道者必须时刻谨记的福音原则,也优先于组织或项目的运作之上。

同时,张大卫牧师注意到:在耶稣被捕那一刻,祂首先关心门徒,对捉拿祂的人说:“让这些人走吧”(见《约翰福音》18章8节),由此联想到教会当面对世俗逼迫时,也当保护并牧养信徒,更要接纳处境软弱的人。他批评当今一些教会一味在意社会眼光或教势扩张,却忽略实际的贫困与边缘群体。耶稣曾经为寻找一只失落的羊,甚至撇下了九十九只(参见《路加福音》15章相关比喻);教会也应当反省自己,是否漠视那些“失落的羊”。这正呼应了客西马尼园所展现的耶稣“舍己式的关怀”。只有当教会真诚地关怀周遭和群体的痛苦,世人才能在教会里真实感受到“基督的爱”。

另一方面,张牧师还强调《约翰福音》经常使用的“光”的意象,提醒教会务必正视其本该扮演的“光之群体”角色。正如前文所言,明明是月圆之夜,却依旧有人带着灯笼和火把去捉拿耶稣。在《约翰福音》的整体神学框架里,“光”象征着耶稣,黑暗则代表排斥或拒绝真理的势力。张大卫牧师指出,灯笼与火把原应照亮黑暗,但在客西马尼园这一幕却成为捉拿并杀害真理的利器,象征着宗教制度若脱离了其本质任务,就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对此,教会当常常自我检验:我们是否真的传递耶稣基督的光?还是被世俗和宗教组织的私欲裹挟,转而否定或拒绝真理?张牧师呼吁要时常扪心自问。

至于这些反思与检验的终极走向,张大卫牧师认为:“教会需要更多谦卑、不断悔改。”十字架之路是彻底舍己、甘为全人类背负罪债的神之完美之爱所彰显的道路,所以若教会真要走这条道路,就不可能自抬地位或抱持排他心态。他鼓励教会每次思考客西马尼园故事时,都要先认罪悔改:“主啊,我们错了。我们偏离了祢的道路。”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就难免像口里喊着耶稣的名却实质抵挡祂的大祭司和法利赛人。张牧师经常使用一句话:“悔改是教会不断更新的动力源泉。”这正是指教会若要真实承载福音的光,就必须正视自身罪性和局限,单单倚靠基督的义而行。

总之,通过张大卫牧师的解读来看《约翰福音》18章1-11节客西马尼园的被捕事件,焦点并不只是耶稣那戏剧性的一幕。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替罪羔羊”意义、耶稣自愿踏上十字架之路的决断、那份神圣权柄与爱、以及教会要效法的牺牲式领导力和群体责任。在他看来,这一事件并非只属于耶稣时代的痛苦历史,更超越时空,为历代教会在面对信仰抉择时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他常常借着此经文来提醒教会和信徒反思:自己究竟站在耶稣一边,还是正在扮演捉拿耶稣的那群人?同时,他也指出,耶稣的被捕与十字架并非仅是背叛和伤害的故事,而是救赎史的核心,因为唯有耶稣顺服承担这一切,人类才获得脱离罪与死的根本途径。由此,他反复劝诫信徒,每当默想这段经文,要深刻体认耶稣的顺服与慈爱,并将之在教会群体中扎实践行。

纵观张大卫牧师的整体事工与神学立场,可以发现他不仅将《约翰福音》18章1-11节等福音书的中心事件视为“过去的历史”,更视之为“当今教会和信徒必须一起活出的进行时真理”。他比起神学上的抽象辩论或外在的成就,更重视福音在现实生活中的扎根与落实,以及对教会和社会带来的转化。且这项实践动力并非来自人类自身的努力或热心,而是来自耶稣在十字架上彰显的神之爱,及圣灵丰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他对《约翰福音》18章1-11节的诠释,不仅限于“耶稣被捕”这一历史事件,也延伸到“教会在日常里所遭遇的那些‘小客西马尼园’时,当如何回应”的生命指引。此外,透过彼得、犹大、大祭司、法利赛人,以及耶稣各自所象征的面向,我们也可照见自己与教会的样貌,并思考要走上哪条道路。这种视角贯穿张牧师的讲道、文字及具体事工方针,也正是他持续对教会应当坚守的福音身份与使命提出质问的缘由。

最后,张大卫牧师传递的信息若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回到福音的核心”。《约翰福音》18章1-11节展现的耶稣形象,以及祂所选择的道路,使我们重新确定:教会并非由组织和项目界定,而是由耶稣的十字架之爱与复活能力塑造而成的群体。教会在世上或许遭受批评与对立,或可能面临与权势妥协的诱惑,但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之姿态早已为教会标明了方向:甘心舍己、保护门徒、完全顺服神的旨意,最终借着对罪与死的胜利,让我们看见救恩的盼望。今天的教会与信徒不论以何种形式,都应实踐这场“爱的革命”与“牺牲的法则”。张牧师强调,这才是我们信仰绝不容弃守的根本身份。

基于上述所有讨论,我们可以将客西马尼园耶稣被捕所带给教会的教训总结如下:
第一,耶之路是自愿服之路。 祂主动被捕,为拯救罪人而甘愿走上十字架,这意味着教会也需在神的呼召前放下自己并全然摆上。
第二,是一非靠人的血或暴力,而用牲翻世界的道路。 彼得的刀无法带来真正的胜利,耶稣的十字架才是最终得胜之源,教会当以此为示范。
第三,路要求共同体的怀任。 耶稣愿意保护门徒,教会也当学习“不让任何一个人失落”的心,并且切实关怀邻舍。
第四,路象征我如何正确使用“灯火把”的问题 照亮本该指向真光的工具,若被误用,反可能变成抵挡耶稣的武器;所以教会务必确保自己是真实承载福音之光的群体。

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这些原则绝不能只是写在教义或口头宣讲里,而应当在教会日常生活中实打实地彰显出来。他在其牧会与事工中最有力地呼吁,正是“绝对不可忽视福音行动力”的真理,而《约翰福音》18章展现的耶稣,正是提醒教会别忘了这份福音的根基。尤其是耶稣毅然走上十字架之途的决心,为教会指出了通往真正“十字架道路”的清晰路径。

总的来说,张大卫牧师从《约翰福音》18章1-11节客西马尼园被捕事件中所带出的教导,关乎耶稣为何甘愿走向十字架,以及祂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神圣权柄与大爱,也包括教会所当效法的牺牲式领导和群体式责任。在他眼中,这不仅是耶稣时代的一次苦难事件,更是跨越时空,为所有信徒和教会提供的信仰抉择象征。因此,面对生命中任何“客西马尼园时刻”,我们都可从此处汲取灵感:教会是否在无意间加入了捕拿耶稣的行列?还是站在祂身边,走那条牺牲与得胜交织的道路?而耶稣用十字架和复活已然告诉我们,祂能且必将在信徒与教会身上彰显得胜。对此,张大卫牧师常常带着期盼与警惕并存的态度,呼吁教会不断回到“福音的核心”。

在个人层面,这份盼望体现为信徒摆脱罪的捆绑,开启新生之路;在群体层面,则借着彼此相爱和服事,一步步在地上体现“神的国度”。张大卫牧师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为“最完美展现福音舍己的人”,教会在传播福音时不能只停留于言语与知识,而必须像耶稣那样真实地活出来。虽然难免会经历苦难甚至受迫害,但我们已知结局必引向复活的荣耀,因此更应当勇敢前行。他认为,当教会在“十字架与复活”的节奏里不断操练,就必能在圣灵的动工下更加丰盛,也更有勇气。

在《约翰福音》18章9节,耶稣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张牧师对此极其重视,且指出这节经文与《约翰福音》6章39节、10章28节等相互呼应,展现耶稣守护并负责到底的姿态。他强调,教会理应承继耶稣的这份心肠:不轻易定罪或舍弃任何人,而是忠心祷告、持续守护,因为耶稣本就是为罪人背负十字架,祂明白人的软弱,却依旧不将我们丢下。因此,他提醒说:“福音不是把人拉进教会的工具,而是上帝的绝对之爱、要拯救所有人的宣告。”若要让这爱实际运作,就需要教会如耶稣那样,弃守自身安逸、走向奉献之处;这正是“效法客西马尼园里的耶稣”之路,也是这段被捕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永恒教训。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