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彼拉多的人物性格与耶稣的审问过程
在约翰福音第19章1至16节中,彼拉多与耶稣的相遇可谓整本福音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面上看,这是罗马帝国的巡抚彼拉多对一个名叫耶稣的犹太人进行审问的过程,但若更深入地探讨,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围绕永恒真理而展开的对立。而在这对立的核心,正是那位被否认其上帝儿子身份、并遭人嘲弄的耶稣。通过细致观察经文里彼拉多、犹太宗教领袖以及耶稣的不同态度,我们将最终面对那决定性的一幕:上帝与人之间立约的延续,以及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所承受的试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卫牧师在解读此段经文时强调,彼拉多内心的挣扎与耶稣展现出的坚定顺服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彼拉多虽也曾生出一丝怜悯,想要释放耶稣,但终究在政治压力和自保的诱惑面前屈服。而耶稣却宣告:“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无权柄害我”,由此彰显出,就连祂的受死也在上帝的主权之下。
首先,彼拉多明知耶稣无罪,却不得不几次鞭打耶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有一个惯例:通过严酷的鞭刑让被告人极度痛苦,或许能平息原告的愤怒,从而降低惩罚的程度,甚至使被告获得释放。在路加福音23章16节和22节里,彼拉多三次重复宣告要“责打之后便释放他”,正说明了这一点。彼拉多打算先让耶稣遭受痛苦,再把祂带到犹太领袖和群众面前,让他们看见耶稣已经遍体鳞伤,藉此提出“既然已经这样惩治了祂,现在可以放了他”的建议。这固然是残酷的手段,但对当时处于政治压力之下的彼拉多而言,这或许是他自认为能采取的最后妥协之策。
然而,在约翰福音的记述里,并没有明确写到彼拉多打算在责打耶稣之后释放祂。约翰福音的焦点不在彼拉多本人的宽容或内心挣扎,而是最终“被交付上十字架的耶稣”的命运,以及各方势力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恶意。约翰刻意省略了其他福音书中“要责打后释放”的说法,反而强调:尽管彼拉多知道耶稣无罪,但他仍旧把耶稣推向了十字架。彼拉多明知真相,却为保住自己的官位与政治安全,最终纵容了对无辜者的极刑,他必须对此承担责任。
那么,彼拉多原本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吗?根据历史记载,彼拉多在担任罗马第五任犹太巡抚(公元26–36年)期间,曾多次无情地屠杀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也曾在耶路撒冷圣殿附近放置敬奉皇帝的军旗,给犹太人带来极大的宗教羞辱。他漠视犹太的传统和民族情感,因此冲突不断。即便如此,当彼拉多面对耶稣时,他还是直觉到耶稣的无辜与某种神秘性。他多次表明“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尤其在听到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之后,更是愈加恐惧(约19:8)。
此时,犹太领袖们反倒在听到“上帝的儿子”这一宣告时,怒火更盛。彼拉多担心“若祂真是上帝的儿子,我若贸然杀祂岂不是罪过吗?”然而大祭司和犹太领袖却对这个说法更加愤怒。约翰福音19章6节记载,大祭司和差役们高喊:“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这清楚地表明,他们看着耶稣遍体鳞伤也毫无怜悯之心。这不仅仅是政治阴谋,而是一次属灵黑暗与无知的激烈爆发。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一幕时指出:这些自称“上帝子民”的领袖,此刻显露出内心深处极大的盲目与仇恨。他们甚至喊出“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这样亵渎之言。
这实际背弃了他们原本的信仰告白——“唯独上帝是我们的王”。要知道,以色列的根本身份,就是建立在撒母耳记上、列王纪和先知书中不断重复的“耶和华亲自作王”这一根基之上。如今,为了杀耶稣,这些宗教领袖竟然威胁彼拉多说:“你若释放这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约19:12)。他们把“僭妄的亵渎”巧妙地扭曲成“政治叛乱”,公然向罗马权力诉求。最后,彼拉多也只能在这样的威胁面前让步。
最终,彼拉多说出“看哪,这是你们的王”(约19:14),并将耶稣交给那些声称耶稣是反罗马的犹太人——其实也是在嘲笑他们。但讽刺的是,此话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彼拉多对真理的某种接近。他或许多少感受到耶稣确实像王。然而犹太人却喊道:“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这等于自愿否定了上帝的统治,坠入了罪的深渊。就在这个戏剧性时刻,约翰福音19章16节记载,彼拉多最终把耶稣交给他们钉十字架。
因此,彼拉多与耶稣的审问,最终把“真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有些人像彼拉多那样陷入“真理是什么?”的怀疑当中,也有人像祭司们那样对真理毫无敬畏之心。约翰福音18章37节里耶稣说:“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但犹太领袖却拒绝了那个声音。比起对真理的渴慕与谦卑,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与立场,结果丧失了一切真实的分辨力。可见,“信仰看似热忱”或“宗教看似虔诚”,并不必然等同于真正顺服真理。本段经文就是明证。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必须警惕,以为热情就等于真理追求的标志,这其实很危险。”因为就像大祭司和文士,他们的自信膨胀到以为自己是在“替上帝办事”,却实际杀害了上帝的儿子——这是何等荒唐而可怕的罪行!
耶稣在面对彼拉多“你是从哪里来的?”的追问时沉默不语,又在随后回答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无权柄害我”,也十分关键。耶稣强调,祂的受死不是由于彼拉多的权势或犹太人的逼迫,而是出于对上帝旨意和主权的顺服。虽然祂要走向十字架,却绝非失败,乃是通向永恒胜利之路。耶稣的死不仅是必须的结局,更是为全人类打开救恩之门的决定性事件。人眼看似失败的十字架之路,正如张大卫牧师屡次讲道所言——“十字架才是最大胜利的现场”。即使彼拉多也会害怕这惨烈的死,但对上帝的儿女而言,这却是带来生命、消灭死亡的胜利之路。
因此,彼拉多的审问可说是历史的讽刺,也是属灵剧目的一大高潮。有人像彼拉多那样,明知无罪却将耶稣交付死亡;也有人如犹太领袖,喊出“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自绝于上帝的统治。然而在这些景象之中,耶稣仍然毫不动摇地走向十字架。对我们而言,这一幕也在拷问“跟随主之人应当如何坚守在真理里”。观看彼拉多对真理的怀疑,以及犹太领袖对真理的愤怒拒斥,我们也要自我省察:我们是否也会以为自己在侍奉上帝,却行着抵挡上帝的事?我们是否因害怕世上的权势而模糊或淡化真理?
另一方面,当彼拉多问耶稣“你是从哪里来的?”时,我们要联想到整部约翰福音所呈现的耶稣身份:“从天上来的”、“不属这世界的”、“从父而来的”。这是约翰一直在强调的耶稣超越性的自我宣告。若不明白这一宏大的真理,彼拉多的好奇就无法得到解答,犹太人的仇恨也无法化解。唯有在“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的信心中,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真理,也才能理解为什么祂必须被钉十字架。并且这种对“上帝儿子”的信仰才真正为我们打开生命与救恩之路。
彼拉多说自己“有权释放你,也有权把你钉十字架”,但耶稣其实信靠更高的上帝权柄。世间的权势如彼拉多或犹太领袖般,可以摇摆妥协;然而耶稣展现的上帝权柄,却是在沉默与顺服、舍己与谦卑中完成。看似不合世俗的常理,可在属灵的眼光里,这正是彰显神国大能、粉碎罪与死权势的方式。正因此,耶稣走向十字架的形象,教导我们信赖上帝的计划与主权。
约翰福音19章1至16节最后以彼拉多把耶稣交付钉十字架的宣告为结尾。这在历史与神学上都意义深远:罗马帝国的法庭上,最懂得罗马法律、却惧怕真理的彼拉多,终于在政治压力前屈服,把无辜的耶稣判处死刑。而积极配合这一处刑的,竟是自诩为上帝选民的犹太领袖。这样的矛盾史实,暴露了人性在罪与自保本能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同时,无论是怎样的暴力或仇恨,耶稣都不被动摇,正如祂所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无权柄害我”,祂在上帝旨意里接纳了一切羞辱与痛苦。
张大卫牧师称,这才是“真正信心”的标志。也就是说,耶稣在世上的权势压迫、乃至死亡威胁前,把性命交托在天父上帝的主权之下,从不妥协地顺服。这种态度在耶稣的生与死之中显得最为突出,也正是我们应当效法的门徒生命。因此,彼拉多、耶稣和犹太领袖的对立,并不只是过去的历史记录,而是对今日信徒的直接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回应真理?我们是否也像彼拉多或犹太领袖那样,只顾自身利益或宗教面子,却把耶稣再次推上十字架?
2. 十字架之路与真王基督的意义
通过之前对彼拉多审问耶稣过程的探讨,我们不难体会到:耶稣的十字架事件,并非单纯的政治阴谋或司法错误,而是在上帝救恩计划里必须发生的事。十字架并不是耶稣诸多死法中稍可忍受的一种;相反,它是最惨烈、最羞辱的处决方式。耶稣本可以被石头打死,或是被官方误判处监禁或绞刑等,但祂却“自愿”选择了伴随极度痛苦与羞辱的十字架刑。这正应了约翰福音3章14节所言:“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十字架就是那个“被举起”的救赎象征。
在古罗马时代,十字架是专门用来对付重犯的极刑。对于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而言,这更带有“咒诅”的意义。因为申命记21章23节写道:“被挂在木头上,乃是被神咒诅的”,所以犹太人自然把十字架和亵渎联系在一起。可是,耶稣甘愿走到那被咒诅者的位置上,主动担负起整个人类本该承担的咒诅。这里也包含了一个最根本的回答:上帝的独生子为何要“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7)?因为只有通过祂的降卑与顺从至死,才能真正彰显天国的价值——即透过舍己与服侍来实现神的救恩。这在世人看来不可思议,却是天国秩序的核心:谦卑、顺服、舍己。
张大卫牧师指出,十字架正是天国运作原则的核心——爱、牺牲与顺服。世人会认为王应当坐在宝座上、用权柄发号施令,但耶稣这位真正的王,却通过被钉十字架来完成祂的王权。这并非辩证法中的“正反合”,而是耶稣在宣讲天国福音时,就一直在彰显的悖论:天国的理念就是“倒空自己”。正如耶稣对门徒所言:“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参马太福音20:26-27)。
因此,当彼拉多喊出“看哪,这是你们的王”时,耶稣虽看似遍体鳞伤、狼狈不堪,却在属灵层面呈现出真正的王者形象。因为祂才是上帝的儿子、万王之王。虽然犹太领袖把这当作嘲讽,彼拉多也可能是带着讽刺的语气,但福音书记载却要我们明白,耶稣真是如此。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头上的铭牌写着“犹太人的王”(约19:19)。原本它是罗马法为宣示“罪状”而刻的,却反而在神秘的层面上真正点明了耶稣的身份。
对我们而言,如何看待、并跟随这位“王”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我们对十字架的真义缺乏理解,可能就会对主产生误解,只期待祂是一位“施行神迹、赐下能力”的王——把耶稣当作可利用的神力来源。可是真正的王权是借着“至死的顺服”来救活众人的牺牲之路。因此,十字架对于信的人是上帝的大能,对不信的人则显得愚拙,没有任何光彩(林前1:18)。
张大卫牧师指出,耶稣遭受“鞭打与十字架”这双重痛苦,提醒我们:信仰的道路并不平坦。耶稣经历了“致死”的痛苦,身体被鞭子抽打、头戴荆棘冠冕、血流如注,最终又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之一。然而,这条路却指向生命。对于跟随基督的人而言,虽然我们在信仰旅程中也会遇到重大试炼与逼迫,但它并非失败,而是上帝借此要结出属灵果子的过程。约翰福音12章24节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节经文恰好精炼概括了十字架道路的奥秘。
因而,当我们默想十字架之路是什么,也就自然会想到门徒之路。主的生命就是我们的榜样,主的死亡也昭示了我们应当如何效法。“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而彼拉多、祭司、群众的反应,也昭示了十字架之路是何等地违背人性:人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面子、权力,而选择逃避或动用更大暴力排除十字架上的主。
十字架不仅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罪,也彰显了上帝的爱有多么长阔高深,并且清楚告诉我们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我也能像主那样走这十字架之路吗?”这个提问将我们带向更深的信仰反思。张大卫牧师强调:“不能把十字架的属灵含义仅仅停留在感性或情感的呼吁层面,而要将其落实在真实的生活之中。”换言之,教会里口口声声谈论十字架,而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活出舍己、顺服、牺牲的态度,那么这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
我们也本能地畏惧“死亡”这个词,就像彼拉多听到耶稣自称“上帝的儿子”时害怕一样。有时,当真理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感到惧怕:我真能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吗?我是否也像那些犹太领袖或彼拉多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把无辜的主拒之门外而与世俗妥协?然而,当我们越过这些恐惧,把眼目专注在耶稣所走的道路上,我们终将获得真正的释放。我们不会再被罪疚感奴役,而是因耶稣的死与复活而得自由——“我已经因祂的宝血得蒙赦罪”,并因祂而进入新生命。
在面对十字架时,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
第一,我们要警戒自己不要像彼拉多那样,因为政治或现实考量而把真理抛在脑后。彼拉多虽想释放耶稣,可受不住民众的呼声与那句“你若这样,就不是该撒的忠臣”,结果成为历史上永远背负“将无辜之人交付死亡”的责任者。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也常因外部压力或个人利益而歪曲或淡化福音?若如此,我们本质上与彼拉多无异。
第二,我们要警醒自己不要像犹太领袖那般,以为宗教热忱就等于遵行神旨,却不知可能大大违背神意。他们自诩传承正统、严守律法、热切盼弥赛亚,但当真弥赛亚来了,他们却亲手把祂送上十字架。信仰越火热,我们越要在圣经与圣灵中谨慎分辨,免得狂热落入异端或偏狭的信仰里。
第三,要谨记十字架并不仅是一个宗教符号,而是我们实际生活的力量源泉。耶稣之路是完全顺服天父旨意的道路。在客西马尼园,祂呼求“阿爸,父啊”,却没有拒绝那苦杯,甘愿被钉。这一切都基于祂对父神的信赖。若没有这一份信赖,我们对十字架的参与只会沦为“苦行”或“遥不可及的理想”。
第四,耶稣之死虽是“最悲惨的光景”,却也是“最荣耀的胜利”。十字架是翻转属灵世界的时刻。撒但原以为把耶稣钉死就能取胜,不料耶稣流血舍命,反而赎尽世人罪债,并胜过死亡。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也没有救恩之门的开启。对我们而言,所信奉的王并不是高踞人间宝座、享受奢华的王,而是那在十字架上舍生的君王。
第五,十字架不只是让个人得救,也带来群体层面的翻转。初代教会之所以能在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及犹太权贵的打压下仍然坚定地传福音,正是因为他们深切领会了十字架的含义。他们知道“主已经欢然走上那条最残酷的道路,并且祂已经复活,所以我们也不要惧怕任何患难和逼迫。”这种告白让教会合而为一,并在逼迫中不断增长。
最后,今天的我们仍然面临同样的信息。当代世界虽有不同的文化、科技、制度,但人的罪性与世俗观念并无本质变化。我们常常像彼拉多一样,为自身利益或压力屈服;也像犹太领袖一样,凭借宗教热情却严重误解基督;或者像人群般随波逐流,就此定罪无辜者。在这样的混乱和冲突之中,唯独十字架仍然给我们指明方向:仰望那位真正的王耶稣,走上顺服与牺牲的道路。
张大卫牧师通过对十字架神学的阐述,一再强调:“若教会要在世上成为光和盐,就必须首先在十字架前彻底俯伏、悔改。”若教会也与世俗权势或潮流勾结,像彼拉多或犹太领袖那样,将耶稣搁置或拒绝,我们就背叛了十字架的精神。教会要发挥真正的影响力,首先要效法那位“倒空自己”的基督;第二,要对“天上权柄”怀着敬畏之心,胜过对世间权势的恐惧;第三,要恒久在圣道与祷告中寻求真理,并在彼此相爱的群体生活里实践十字架的灵性。
约翰福音19章1至16节中,彼拉多的审问情节虽然看似是一场犹太宗教领袖与罗马权贵的联手阴谋与司法不公,但从信仰角度,我们看到人类罪恶与自保本能的汹涌,以及耶稣为拯救罪人而愈显坚定的顺从。虽然彼拉多多番宣称“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百姓却喊着“钉他十字架”,大祭司也联合污蔑耶稣是违背罗马的叛徒。但耶稣依旧走向十字架,“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2:8);正因祂的顺服,我们才得救。这就是福音,亦是我们存留的盼望。
综上所述,彼拉多与犹太领袖的邪恶行径,与耶稣所遭受的苦难放在一起对比,我们可得三方面教训:
其一,要认识真理。若不知道真理,无论是政治权力还是宗教热情都毫无益处,甚至会导致对无辜者的迫害与滥用暴力。
其二,不要逃避十字架之路。虽包含苦难与牺牲,但我们要记得,这正是通往复活荣耀的唯一路径。
其三,不应只在教条上背诵“上帝的儿子”,而要在生活里真实活出这一信仰。若我们真承认耶稣是“王”,就当在言行决策上让祂掌权。
张大卫牧师在这一点上再次强调:“只有那些紧紧持守真理、并背起十字架跟随的人,才能建造真正的教会。”因为教会存在的使命,正是要把耶稣十字架的爱体现出来,这种爱绝不可能与自我中心的宗教或世俗化的权力同流合污。教会必须始终注目那被杀的羔羊,相信祂已经复活,紧抓住新生命的应许。这才是门徒道路,也是福音最核心的大能。
由此回到约翰福音19章1至16节,彼拉多的审问与耶稣最终被判钉十字架这一过程,若我们细加默想,就会看到自己内心也潜藏着“彼拉多的惧怕”“大祭司的骄傲”和“群众的盲从”。但同时,我们也见证到,正是为了拯救这样软弱、罪恶的世人,耶稣甘愿被鞭打、被嘲讽,最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当彼拉多说“看哪,这个人!”时,耶稣满身鲜血、看似卑微不堪,但祂却是拯救我们的“上帝的儿子”与真正的王。这种带有强烈对比的图景,正是福音的精髓。
最终,耶稣没有在仇恨与阴谋面前屈服,反倒以自己的死来见证真理:“上帝就是爱”,且这个爱能够舍弃一切、包括性命。每个进到这爱里的人,都不再是死亡的奴仆,而要成为义与生命的仆人。若我们把这好消息带到世界,世界也许会像当时那样排斥、嘲笑,但十字架的大能依旧长存。正如张大卫牧师多次重申:“当我们持守真理,没有任何势力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纵然彼拉多施加鞭打,宗教领袖散布谎言,群众高喊“钉他十字架”,耶稣终究得胜。那胜利与世人常见的方式不同,却实实在在粉碎了死亡的权势。如今,这胜利也与我们同在。只要我们在十字架下谦卑地尊主为王、顺服上帝儿子的带领,就能经历到这恩典与大能,并见证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命与教会。
总之,透过彼拉多的审问(约19:1-16),我们看到政治压力与自保心理背后的不义,也看到宗教狂热掩盖的致命黑暗,更看见耶稣基于对罪人的救赎而自愿走上那充满屈辱的十字架。这一切都正应了耶稣所言:“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无权柄害我。”可见十字架绝不是单纯的冤案,而是神预定的大功——带来代赎与救恩。我们同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各自背负“上帝交给我们的十字架”,学习向神的旨意顺服与交托。
如上两大主题所探讨的,约翰福音19章1至16节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鲜明揭示了真正基督徒的身份根基在何处:唯有在十字架的精神里,我们才会脱离骄傲、暴力、虚伪和假冒的宗教。而那些在十字架道路上仍旧自负、自私,或与世俗权力串通的人,就与彼拉多和犹太领袖们没有差别。我们应当时时省察自己,避免沦为那样的角色。相反,唯有将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立为我们生命的核心,我们才能以圣洁的顺服与火热的爱来度日。
“看哪,这是你们的王!”彼拉多原本带着嘲讽的口吻,却成了我们信仰告白的标语般存在。在那看似极度软弱的“神之子”身上,却隐藏着拯救和大能。选择祂的道路,绝不是失败,反倒是一条通往新生命与真荣耀的捷径。圣经中的无数见证,以及历代教会甘愿为主舍命的信徒,皆在重复这一真理:踏上那条道路的人将进入神国的丰盛。
今天我们若能在默想约翰福音19章1至16节时,对照彼拉多和犹太领袖的行为,检讨自己需要悔改之处,并效法耶稣对十字架的最终顺服——让我们的信仰不仅停留在口头,更在生活中得到证明,那便走向属灵成熟。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教导的:真正的福音乃是让人来到基督十字架前,自我舍弃,走上顺从之路。而这条道路的终点,一定会迎来复活盼望与生命的冠冕。这正是从彼拉多法庭开始的十字架事件所带给我们永恒的震撼与启示,也是今日教会应当向世界见证的福音核心。
愿我们在默想约翰福音19章1-16节时,能看见自己内心与那些角色的相似之处,并悔改归向神;同时也学会效法耶稣,持守那十字架的顺服,好让我们的信仰告白不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去成全。张大卫牧师反复说过:“只有十字架的真理,才能牵引我们走上舍己之路。”而在那尽头,必有复活的生机与荣耀的冠冕等候。这才是教会当在世上传扬的核心真理,也是所有信徒生命中的至高盼望。愿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喜乐同行,让神的国度和公义借着我们得以不断扩张。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