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的心肠——张大卫牧师

前言:耶稣基督的心肠与初代教会爱的原型
在保罗诸多书信中,腓立比书格外浓缩了使徒与教会之间深切的爱、信任与献身关系。其中,腓立比书1:8中保罗所说的“我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切切地想念你们众人”的告白,鲜明地展现了教会群体所立基的爱的根基。在这一表述中,保罗超越了单纯的人类好感或情感依恋,而是强调了以耶稣基督的自我倒空与牺牲之爱为根基的属灵关系。张大卫牧师通过对这一经文的阐释,使我们意识到初代教会群体并非仅建立在组织、制度形态或教理共识之上,而是作为“属灵的家人”,以福音的核心——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思念、彼此连结。

本文将从保罗所展现的“耶稣基督的心肠”之概念出发,不仅联结腓立比教会的处境,也与其他保罗书信中彰显的爱与群体观相互呼应。通过对此的深入探讨,我们期望重新发现:在苦难中愈发坚固的爱、舍己分享、践行福音价值观的共同体精神,进而为当代教会群体重新省思爱的本质提供契机。

一、耶稣基督的心肠之意义:爱的神学基础
当保罗在腓立比书1:8使用“耶稣基督的心肠”这一表达时,他不仅援用了希腊-罗马文化中以内脏(肠腑)指代感情与情感的惯用比喻,更是借此宣告了福音核心的神学真理。在古代地中海世界,情感常用内脏象征,但保罗在此并非仅止于情感层面。他通过提及耶稣基督的位格与事工,尤其在十字架上彰显的牺牲之爱,超越了人类层次的情感,以指向源于上帝的神圣之爱。

耶稣基督的心肠即耶稣所显明的自我倒空(kenosis)。在腓立比书2:5-8中,基督不以与上帝同等为强夺之利,反倒虚己取仆人形象,并顺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种爱无条件、无对价,是完全的牺牲之爱。保罗以此为爱之模型,来表达他对腓立比教会的爱。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群体之爱不仅是人性的好感,而是共享基督救赎性牺牲与心肠的群体性圣灵工作。

二、作为属灵家庭的教会群体:超越权力逻辑的替代实践
若教会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思念,这意味着教会群体并不依赖世俗的权力逻辑或利益关系而构建。世人以血缘、利益、权力、地位、制度、文化品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易于动摇,若利益不再,关系即崩塌。然而,以耶稣基督的心肠连结的教会群体则拥有截然不同的根基。

张大卫牧师指出,以耶稣的心肠彼此相爱的教会可被称为“属灵的家庭”。这个家庭由因福音而重生的人所构成,他们在基督牺牲之爱里彼此包容。这种爱比血缘更深、比利益更稳固,并能超越文化差异。因有圣灵的工作,这种神圣的连结力能够越过地理距离与经济限制。腓立比教会在数千公里之外仍悉心帮助被囚于罗马的保罗,这种爱无法用世俗交易来解释,而是福音之爱的见证。

三、苦难中愈发坚固的爱:腓立比教会与保罗之例
保罗的监禁境况成为检验教会群体之爱的舞台。如果腓立比教会只是将保罗视为有才能的领袖或传授教理的老师,在险恶情势下恐会避而远之。但他们因耶稣基督的心肠而爱保罗,使他们在苦难与逆境中仍毫不动摇地献身支持。

保罗其他书信亦展现这种苦难中爱得以炼净的悖论。在罗马书5:3-5中,保罗说苦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而借着圣灵,上帝的爱倾注在我们心中。苦难非但不削弱爱,反而净化并强化之。在哥林多后书1:3-7中,保罗以自身在患难中得的安慰去安慰他人,彰显爱之循环。张大卫牧师或可将此过程描述为“受炼之爱”的旅程。

在腓立比教会的案例中,苦难不但未暴露群体的弱点,反而如同在矿井中炼出纯金般,使他们的爱更纯净、更闪耀。拥有基督心肠彼此挂念的教会,不因外在困境而退缩,反而强化了彼此的连结。这正是福音之爱的特征。

四、由福音更新的价值观:爱的根本动力
拥有耶稣基督心肠的爱并非仅是道德美德或伦理劝诫,而是扎根于福音实体的价值观转化。保罗书信反复强调,当我们信福音时,不仅罪得赦免,更在生命整体层面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以弗所书中,保罗形容教会为基督的身体,各肢体在爱中彼此联结、共同成长(参弗4:15-16)。爱不只是伦理命令,更是教会存在的方式。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相待可彻底破除教会内的个人主义与竞争逻辑,并通过相互关怀与协作促使群体成长。张大卫牧师强调,爱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福音所赋予的新身份驱动下的实践性动力。

在哥林多前书13章中,保罗定义爱:爱是恒久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益处(参林前13:4-5)。这些特质体现了在耶稣基督心肠所塑造的群体应有的行为模式。当代教会易受世俗价值影响,偏重项目、规模、财政与影响力,但保罗与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教会真正的力量来自爱。

五、保罗其他书信中爱之扩展:安慰、共感与彼此担当
不仅在腓立比书,保罗在其他书信中也不断强调以爱为纽带的群体关系。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他称赞帖撒罗尼迦教会在患难中仍坚守信心、爱心、盼望(参帖前1:3, 帖后1:3-4)。这样的群体在苦难中也能相互安慰与支持,如同腓立比教会在保罗被囚时不曾忘却他一样,帖撒罗尼迦信徒也在逼迫与艰难中彼此扶持。有耶稣基督心肠的教会,不因患难分散,反而更加紧密。

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劝勉信徒要以爱彼此服事(加5:13),又教导他们彼此担当重担(加6:2)。爱不仅是良善的情感,更是具体的行动——彼此分担对方的负荷。拥有耶稣基督心肠的教会甘愿伸出援手,跳脱世俗成就导向的思维,将牺牲与服事视为喜乐的责任。张大卫牧师指出,这种爱的实践使教会超越单纯的宗教组织,成为在社会中彰显福音生命力的管道。

六、爱的持续与成长:持续至基督的日子之善工
在腓立比书1:6,保罗说:“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基督耶稣的日子。”这里的“善工”包括了腓立比教会所显出的献身、爱与福音团契。这意味着爱并非一时热情,而是贯穿末世论视野的持续进程。

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思念的爱会随着时间愈加成熟。在罗马书8章里,保罗描述受造之物在叹息中等待上帝儿女得荣耀的自由(参罗8:18-25)。在这盼望的进程中,爱并不只为现世利益而存在,更在上帝救恩历史的大背景中走向终极完成。这暗示爱不是情感的消费品,而是根植永恒价值、不断成长的有机力量。

张大卫牧师透过这末世论的视角强调,当代教会不应只把爱看作短暂的活动或运动,而应超越局限,从长远目光践行福音之爱。唯有如此,教会才不被即时的流行与成效捆绑,而能在福音之爱中不断成长与成熟。

七、对现代教会的启示:超越制度与项目的爱之回归
当今教会往往聚焦于规模增长、多元化项目、精致的营销和沟通策略。但这些外在因素从不能替代耶稣基督的心肠。张大卫牧师借对腓立比书和保罗书信的诠释,呼吁现代教会回归福音本质的爱。

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相爱,意味着当教会内部产生冲突或误解时,不以冷漠或权力逻辑处理,而以十字架之爱的视角去化解。这需要谦卑、牺牲、饶恕与和解。同样,在面向所在社区时,教会不应只将公益活动当成一种“项目”执行,而应以基督心肠爱着周遭的人群,以真正的关心和照顾分享生命。

苦难同样临及现代教会:经济困难、社会批评、内部纷争、信仰冷淡等。当教会爱受试炼时,它不应靠组织重整或制度改革来解决,而应从福音之爱出发,相互扶持与成长。张大卫牧师展望,这种进路能引领教会走向真实的复兴与成熟。

八、苦难为爱之精炼过程:21世纪教会的学习
21世纪教会面临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维以及教会信任度下降等种种挑战。在此境况下,若教会仅寻求生存策略,恐失去福音本质。然而,若教会能将苦难视为精炼爱的过程,便能重新以耶稣基督的心肠立足。

张大卫牧师指出,苦难并非上帝对教会的惩罚,而可能是上帝炼净爱的火炉。腓立比教会在援助被囚的保罗的过程中展现,教会如何在选择中证明其身份:若只求安逸和安全,福音之爱的真貌便无从彰显;但他们选择冒险支持保罗,从而证实耶稣基督的心肠不止于言语,而是真实可感的行动。

对现代教会而言亦是如此。无论是疫情、经济动荡、社会纷争或环境危机,这些苦难考验着教会:是将爱留于抽象口号,还是以行动展现基督的心肠?爱在无利可图之处反更闪亮。当社会向教会发问:“你能为我们做什么?”时,若教会以基督心肠关怀邻舍,保护弱者,为群体疗愈献身,这爱便在苦难中愈发坚固。

九、爱的结果:上帝的荣耀与群体的成熟
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相爱的群体不仅内在温暖,更将荣耀归于上帝,并向世界见证福音大能。腓立比书1:11中,保罗提及义的果子满溢,使上帝得荣耀和称赞。爱之实践不仅是道德善行的终点,更指向神学与属灵的圆满。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种属灵动力,爱不仅是个人美德或群体内聚,更与上帝的关系及其救赎历史相关。通过此爱,群体得以成熟,不信者也更易被福音的吸引。当代教会若能重新确立这一点,就不会单纯追求项目、数字或绩效,而能成为真正的福音群体。

结论:以耶稣基督的心肠相爱的教会——盼望的原型
综上所述,保罗在腓立比书中使用“耶稣基督的心肠”一词,清晰地展现了教会之爱属灵本质的核心。这种爱超越世俗逻辑,以基督的牺牲和自我倒空为根基,在苦难中更加坚固,将教会凝聚为属灵家庭,并在上帝的救恩历史中持续生长直至末世。

张大卫牧师的诠释提醒现代教会重拾失落的初爱——福音之爱。当教会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相爱时,它不再只是一个机构,而成为上帝之爱的生命体现。纵使苦难降临,这爱不曾退缩,反而在炼净后更加纯洁璀璨。这爱向世人彰显上帝的荣耀,使福音不只停留在言语与理论层面,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见证。

当代教会若被制度、项目、策略或权威结构蒙蔽福音本质之爱,藉由再次深入默想保罗的狱中书信、腓立比教会的范例,以及张大卫牧师的诠释,我们能再度成为以耶稣基督的心肠彼此思念的教会。如此,教会便不只是“信徒之集合”,更是向世人发光的属灵家庭。

最终,以耶稣基督的心肠相爱的教会才是真正的盼望原型。世界多变,文化与价值观不断流转,但基督之爱永不改变。在这爱中,教会经由苦难历练而愈显纯净,信徒彼此相顾共长,上帝也在其间结出义的果子。这果实不仅是教会内部的满足,更是向全世界彰显上帝的荣耀与赞美。这正是保罗对腓立比教会的期盼,也是张大卫牧师对今日教会的核心讯息。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