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在的苦难与将来要显现的荣耀
在《罗马书》8章18节中,使徒保罗宣告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张大卫牧师在诠释这句话时强调,基督徒所经历的苦难与上帝的荣耀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不能只谈荣耀而完全否定苦难,也不能在获得荣耀之时抹除或无视苦难。换言之,神的尊贵与圣洁正是经过苦难的炼净而得。保罗所说的现在的苦难与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之间,正如“无法比较”这一表达所显示的,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层次与价值。对人而言,眼前的苦难巨大沉重,但从上帝拯救计划的角度来看,这些苦难在将来所要显现的荣耀面前,就显得极其轻微。
张大卫牧师在多次的讲道与演讲中,常解释保罗对“未来荣耀”的笃定来自何处。也就是说,“保罗对基督之爱的强烈体验和信赖,以及对神未来应许的信心,构成了他这一把握的根基。”事实上,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所展开的思想,一方面承认苦难和痛苦在神的儿女身上无法被分割,另一方面却宣告它绝非通往灭亡或绝望的象征。保罗斩钉截铁地说:“现在的苦难不足与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相比”,并不是说“苦难本身很小”,而是基于这样的确信:“未来的荣耀远为巨大而灿烂,即便如今的苦难再大,与那荣耀相比也微不足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常常让人觉得“毫无盼望,只是白白受苦。”然而,张大卫牧师指出,“基督徒所受的苦,是带着未来与应许的苦。”在完全没有苦难的世界来到之前,我们仍会面对各种痛楚与艰难,但我们怀着对神最终必定彰显荣耀的信心而坚忍度过。这也是主耶稣在福音中所应许的核心之一。在登山宝训里,耶稣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10)。也就是说,哪怕世人无法理解,但那因信心之故需要承担的苦难之处,却蒙受祝福,而在将来更有明确的荣耀为他们所预备。
保罗所言的“报偿信仰”,与世俗意义的回报完全是不同的层面。对于因信基督而行善或行义而受的逼迫,神必赐福,这意味着“荣耀”的终极主权在神的手中。张大卫牧师多次劝勉所有过信仰生活的圣徒,不要只把视线局限于“在世上享受的小小祝福或今生的富足”,而是要最终注视将来要进入的天上荣耀。这样的眼光会改变我们对眼前困难的诠释:无论是看得见的痛苦、经济难题、逼迫、歧视、健康问题、关系破裂等,都不会再成为把我们击垮的绝对因素,反倒成了更加清晰仰望将来荣耀的途径。
在解读《罗马书》第8章时,张大卫牧师强调保罗洞察到了“为荣耀而赐下苦难的意义”。保罗自己在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耶稣基督以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宗教行为上,都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因此积累各种“义行”。然而,在他认识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之后,从前那些一切犹太教上的热心与学识,反而变得如同粪土(腓3:8),如今他为基督甘愿受苦,毫不迟疑。因为他一旦认识了基督,并在其中发现了荣耀,世上的诱惑或逼迫都无法动摇他。
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提及的盼望,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的经济或生活苦难”而进行的单纯精神胜利。张大卫牧师将之表述为“上帝为我们人生所预备的未来不仅是一个‘幸福的结尾’,而是要我们成为上帝儿女,与神共同享受荣耀的位分。”因此,即便我们在此生无法享尽富足,从世俗标准看来似乎是失败的一生,只要在信心中,我们仍可盼望天上丰盛的荣耀。这也是为何切勿将耶稣基督的福音简化成单纯的伦理或道德,而应当看见那既浩大又宇宙性的救赎计划——这是张大卫牧师时常教导的要点。
保罗在第19节开始解释受造之物所切盼的是什么:“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现”(罗8:19)。张大卫牧师非常珍视此处“切望(apokaradokia)”在希腊文中的语感。ἀποκαραδοκία意味着“带着焦急的昂首等待,痛苦中急切仰望的等待”。就像孩子在校外郊游的前夜,兴奋得睡不着,或是熬夜盼望天明的人打开窗户仰望东方天空,“到底什么时候天才会亮啊”,那种熬夜苦等的心情。若用汉字来表达,“苦待”正能体现其中痛苦又迫切的渴望。
保罗指出,这样痛苦的等待是由“受造之物”在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我们说到“等待”,想到的主体往往是“人”,但此处经文的主语却是“受造之物”,即大自然、宇宙万物都在热切等候在基督里更新的人,也就是神的儿女们显现。这正是代表“宇宙性复和(cosmic salvation)”的语句。根据《创世记》3章17节,由于人类的堕落,大地受咒诅:“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原本美好创造的世界因人类的罪被破坏,人本该作为受造界的管理者,却因犯罪而无法正确看顾或治理,反倒以暴戾的方式加以摧残。
张大卫牧师常透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现象来说明,“人类的罪恶不仅局限于道德犯罪,还使受造之物也一同叹息。”地球各地正在发生的环境危机、生态破坏与气候变化,正明确显示出人类的贪婪和傲慢所带来的后果。原本该在上帝的爱里被美好维系的地球,如今却被人类错误的统治方式一点点逼向死亡。由此,受造之物也无法按照本意存续,而只能“服在虚空之下”(罗8:20)。但保罗同时宣告,这样的破坏与叹息并非“永恒的结局”,因为“使它屈服的”乃是神。正是神在掌管万物,没有让大自然立刻爆发对人类的报复性摧毁,而是对万物说“再等一等”,暂时地约束它们。
张大卫牧师指出,人类即便拥有各种科技与能力,想去“控制”自然,最终也常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计可施。“自然潜在的力量远胜于人,但若不是神所许,自然也不会把审判性的力量完全倾泻出来。”这与保罗在罗马书8章21节所言:“受造之物仍指望从败坏的辖制下得释放,得享神儿女荣耀的自由”一脉相承。也就是说,虽因人类堕落而一同堕落,但它们也在热切盼望着有朝一日得以恢复的世界。
在这里,我们更能具体想象保罗所说的未来图景。张大卫牧师认为,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里所暗示的宇宙性救恩,与《启示录》第21章所预言的“新耶路撒冷”其实是同一个宏大的异象,只是借不同方式表达。神最初完全的创造因堕落而被破坏,但最终要恢复成荣耀的新天新地。那里正是“神儿女荣耀的自由”充盈的所在,也包括了受造之物与我们一同享受喜乐。
张大卫牧师把《启示录》里这样的终局称为“Grand Finale”,意思是历史的悲剧与绝望绝非终点,最终上帝坐在宝座上宣告:“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5),这一壮丽宣告才是最后的结局。因为有这份伟大的救恩蓝图,基督徒才能在当下混乱和痛苦之中依旧心怀终极的盼望。张大卫牧师解读整本圣经时,反复强调的要点是:“圣经的信息贯穿始终,最终让神与人、与万物合而为一,天与地交叠为那完全的新世界。”从神学角度来说,这就是旧约的预言与新约的末世论交汇,在“神的国”结出果实的过程。
很自然地,保罗的信息除了这宇宙性救恩,也与个体的救恩紧密相连。《罗马书》8章23节中,保罗说:“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这不仅是对灵魂得救的渴望,也包括身体的救赎。张大卫牧师时常提醒,千万不可忽视圣经对“身体”的重视。他认为,这“身体”既指我们肉身的实体,也包括作为“基督的身体”的教会层面。我们在教会群体里彼此联合,朝向基督那爱的目标与圣洁不断前行,当教会得以完全建立,也就属于“身体得赎”的范畴。
于是,保罗在8章24节继续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所见的呢?”张大卫牧师在此引用“已经”与“尚未”的神学概念来做详细解释。也就是说,救恩已经临到我们心里,同时却还没彻底完成。自我们相信耶稣基督、领受圣灵之时起,就已获得救恩的礼物,但由于神的国尚未在地上完全实现,我们仍处于“尚未”之状态,仍要等候。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张力”里,用信心预先品尝未来荣耀,忍耐前行。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常引用《希伯来书》11章1节:“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正因信心,我们能在此刻去活出那尚未显现的神国与应许。故而,即便置身苦难,也可以喜乐;身遭逼迫,仍能忍耐;面临绝望处境,也不失去确据。保罗如此生活,当代许多我们所敬重的信仰前辈们也都如此生活,张大卫牧师也是在其全部事工中,不断重申“圣徒就是凭借对未来荣耀的先行把握而度过当下”的观点。
此外,张大卫牧师还强调,不可将救恩仅仅当作“个人灵魂的得救”来狭隘对待。因为《罗马书》第8章的主旨超越了人类罪性的范畴,扩展到宇宙规模。在基督里,所有受造之物都要得以恢复,大自然也要回归本位,神、人、自然合一的国度才是救恩最终的样貌。保罗在整卷《罗马书》里深度阐释救恩后,在第8章后半段着重谈“受造之物的叹息”与“世界将来的复兴”,就是为凸显这一点。当我们兼顾救恩的“个人层面”与“宇宙层面”时,就能跳脱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投入到神那宏大而美好的计划之中。
因此,张大卫牧师呼吁我们留意“神的国”这一关键词。《使徒行传》的最后一节经文提到,保罗“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28:31),可见保罗在他整个事奉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宣讲“神的国”。耶稣基督在传福音时亦如此,我们常背诵的主祷文同样可归结为“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可见保罗的事工、耶稣的教训,以及初代教会的传承,都统一指向“神的国”这一最终结论。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神的国与主耶稣基督”才是整个新约的核心,我们对末世论的理解也应该以神的国降临为中心。有时候,教会错误地把末世只渲染成“可怕的审判”,或者走向过度追求今生物质富足的方向,这些做法忽略了圣经对“伟大而美好的救赎结局”之宣告。其实,圣经最终所展现的讯息,是对“神国度”这一神圣崭新世界的光明展望。历史上曾出现过若干“世俗乌托邦运动”,某种程度上是对圣经盼望的模仿,却曲解滥用,最终显露局限与失败。然而,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圣经》明示的“新天新地”,就不会陷入错误的末世论或虚无主义,反而能在真盼望中度过此生。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才是圣经所启示的核心,也正是我们应持守的正确观念。
《罗马书》8章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罗8:25)。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这里的“忍耐”至关重要。忍耐并非消极地默默承受苦难,而是紧抓对未来荣耀的盼望,积极地挺过今日,以成熟的信心去面对。就像农夫播下种子后,为了收获果实必须辛劳地耕耘并耐心等待,同理,我们也在生命的田地里播下福音的种子,在流泪与喜乐中耕种,最终必然与神所预备的荣耀相遇。
2. 受造之物的叹息与圣灵的帮助
当我们读到《罗马书》8章26~27节时,保罗引领我们进入祷告的层面:“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8:26)。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里时指出,祷告的本质始于“承认我们的软弱”。换言之,祷告只有在我们真正体悟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而是软弱且无力面对未来,若离开神的帮助就无法站立”时,才能发自内心地进行。
s://www.youtube.com/shorts/Z5Fse6aupxA
人们时常会问:“为什么要祷告?”有些重视人类理性的人认为祷告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然而,圣经与神学并不这么看。祷告不仅仅是让人获得心理安慰的工具,更是进入全能神的参与,并请求神工作的管道。张大卫牧师关注保罗坦白说“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这一点。因为罪使我们的判断力混乱,以至于我们连应该求什么都不清楚。但圣灵帮助我们这软弱,“帮助”一词即表明圣灵会托起我们,即便我们的祷告有偏差、有不足,圣灵也会为我们“中保”,将其带到神面前。
要理解“圣灵的代求”这一概念,张大卫牧师建议我们一并思考耶稣基督在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工作。《提摩太前书》2章5节宣告:“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我们本来是罪人,凭自身无法到达神面前,但因耶稣以十字架宝血为我们开辟了通路,我们才得以奉耶稣之名,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宝座前(来10:19)。主耶稣升天以后,圣灵降临在教会,使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以真实经历。圣灵并非只是给人“模糊的宗教感觉”,而是彻知神的旨意也洞悉人心的那位,因而在我们祷告时,即便言语不足或偏颇,圣灵也能“修正”并带到合乎神旨意的方向。
张大卫牧师指出,“圣灵为我们代求”或“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这一表述,需要我们深度默想。人祷告时,常会说“请给我这个,或者帮我解决那个”,但到底那些请求是否真正对我们有益,是否符合神的美善计划,我们自己常难以分辨。然而,圣灵深知我们内心,也深知神的美善旨意,于是便以“叹息”这一饱含情感的方式为我们代求。它类似于旧约先知看见百姓罪恶与灭亡时的悲叹(例如在《以西结书》21章6节等处),却更加贴近、更有能力。因为圣灵就住在我们里面,怀着如“腰断般的叹息”迫切地为我们向神代求。正因如此,即便我们祷告得不完全,圣灵的补足与调解,仍能使祷告蒙神垂听。
“那察验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罗8:27),正是对此祷告奥秘的总结。我们的祷告并非因修辞优美或言语华丽而蒙应允,而是因为那位“察验人心”的神,深谙圣灵的思维;圣灵又照着神的旨意为我们代求,神自然垂听。张大卫牧师解释,这是“在耶稣基督所开启的恩典祷告之路上,圣灵殷切地帮助我们”。因此基督徒在祷告中不会彻底绝望;纵使我们的祷告存在缺失,圣灵会帮助、修正,替我们不曾表达的部分求告,好使神的善意得以成全。
在此,张大卫牧师强调祷告最核心的态度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和“全然倚靠圣灵的工作”。我们人本质上无法预料明天,即使阅历丰富的长者,也常常对自己的未来力不从心。从中国古代“塞翁失马”的故事可见:丢了马而伤心,后来马却带回母马,又因此开心;再因骑马摔断腿而痛苦,却因此躲过征战留住性命。我们真的难以准确预判何为福、何为祸,因此正如保罗所说,我们“不知道当求什么”,这正是祷告真正开始的地方。它不是“我能行”的自我肯定,而是“我不能”的迫切心,同时相信“但神能行”的确据。
张大卫牧师提到,“生活在圣灵时代的教会,不必再像旧约时代一样,被我们的罪阻隔与神隔绝”。因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已消除罪的障碍,圣灵的降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神与我们同在的现实”。这个奇妙恩典是以耶稣基督的牺牲为基础,并透过“时刻活着替我们祈求”的圣灵之工(来7:24-25)彰显在我们心里。当我们明白此点,祷告就绝非机械式的宗教义务或形式,而是连接“圣灵叹息”这一无法言喻的层面,与宇宙救赎计划相呼应、具有大能的通道。
综观《罗马书》8章18~27节,首先告诉我们“现今的苦难绝不能阻挡将来荣耀”,其次宣示“我们的软弱也无法拦阻祷告”。保罗正是那个最深刻体悟到在耶稣基督里成为新造之人,从而丢弃过去,纵使遭逢难以承受的逼迫和患难也不曾放弃的人。他力量的奥秘并不在自己,而在耶稣基督和圣灵的帮助之中。张大卫牧师强调,今日的教会与信徒也必须将这真理谨记于心,因为我们依然活在苦难环绕、叹息不断、甚至常常连祷告都举步维艰的现实当中。
然而,一旦我们紧握盼望,这盼望会不断带领我们进入“新的信心层次”。张大卫牧师说:“对基督徒而言,盼望并非无视或掩盖现实的乐观主义,而是基于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已然宣告救恩确凿的信心所带来的‘坚实未来观’。”因此,无论遭受不公、委屈、逼迫或忧伤,都不是永恒的,而终究会因更大荣耀的彰显而得到扭转。即使我们在祷告时并不清楚要如何开口,圣灵也会亲自替我们祈求;我们因此不用绝望,反能在感恩与赞美中继续坚守祷告之地。
在张大卫牧师对《罗马书》第8章的讲道中,他反复强调:“我们之所以不向虚空屈服,是因为我们深信神会通过这一切过程,最终成就拯救与复和的应许。”相信上帝在这道德的宇宙中掌权的基督教信仰,即使无法在历史的微观层面当下立刻解决所有混乱或矛盾,也能让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坚信神必会以公义与良善结束所有历史。因此,《罗马书》8章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时,这救恩对信徒而言,既已开始,也在进行之中,且必然完成。
在我们今生中,仍会遭遇缺乏、失败,大自然也常常对我们不利,或者说,我们会承受自己罪带来的后果而叹息。但只要我们保持“忍耐等候”的态度,在神的时刻到来之时,定会获得与那日子相称的荣耀。拥有这确定无疑的信仰,并将其带入现实的祷告之中,正是教会今日应当竭力实践的。就如同保罗在整本《罗马书》中阐释救恩的峰顶是宇宙性愿景和圣灵在祷告上的服事一般,我们也当在“神的儿女”身份里,与叹息的受造之物一同盼望那荣耀日子的到来,同时日日不忘在圣灵里恳切祈求。
《罗马书》8章18~27节可谓整卷书信,乃至整本圣经中极其核心的经文之一。它不仅是教义或神学理论,更是在生活苦难中挣扎的信徒们最迫切需要的指引,教导我们“为何要忍耐、从何处发现盼望、如何祷告”。张大卫牧师在释经时,多次强调“既然我们已生活在圣灵时代,就绝非孤身一人,连我们无法承受之处也有圣灵的叹息扶持”,并举保罗“我每日与死相遇”(林前15:31)的表白为例,提醒我们他之所以能这样宣告,是因为他全然依赖圣灵。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这个宝贵的确据与应许。为此,张大卫牧师提出三个方面:第一,当面对苦难时,不要只把它当作要逃避的对象,而要把它看作让我们更加清晰看见将来荣耀的契机。第二,当看到受造之物的呻吟时,要回想神给人类的吩咐——作慈爱的管理者,善待生命与环境。第三,认识自己的软弱,每日寻求圣灵的帮助,尤其不可废弃祷告生活,要在奉耶稣基督之名坦然进入神面前,并信靠“圣灵的代求”,以顺服的态度祷告。
这正是保罗宣告“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的深层含义,也是“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这句看似矛盾的表述的真正内涵。对保罗而言,这盼望并非幻想或空想,而是由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已被印证的事实。因此,他才能以这伟大的盼望去建造教会、传扬福音,哪怕被囚、被鞭打,仍可以欢喜快乐地敬拜赞美。张大卫牧师在讲解《罗马书》第8章时也指出,保罗之所以贯穿整封书信都不断提及十字架神学和复活大能,最终都收束到对未来荣耀和圣灵之祈求的盼望,而今天的基督徒也应当如法炮制,实践同样的真理。
总而言之,《罗马书》8章18~27节同时包含了宇宙性救恩与个体性救恩的面向。受造之物的叹息与呻吟,反映了此世仍然持续的苦难;我们也并非毫无痛苦,但我们相信神最终会赐下新天新地,因此抱着确实的盼望祷告不息。张大卫牧师在各处所传递的信息显示,这段经文的核心教训可归纳为:“坚信神的应许,以盼望忍耐,并牢牢抓住‘圣灵亲自为我们叹息代求’的中保之恩。”如此一来,我们所受的种种苦楚就不会沦为毫无意义的伤痛;受造之物的叹息也终将融入神国的荣耀中。我们便能满怀勇气,朝向那“无可比拟的荣耀的未来”继续前进